枣庄市市中区: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
枣庄市市中区: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
枣庄市市中区: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
齐鲁(qílǔ)网·闪电新闻(xīnwén)(xīnwén)6月25日讯 6月25日,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“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提升社会救助质效”新闻发布会(fābùhuì)。市中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、区民政事务(shìwù)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明国,龙山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丙城,市中区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静和(hé)市中区民政局四级主任科员朱燕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王明国在发布会上介绍,社会(shèhuì)救助是民生保障的(de)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关系困难群众的衣食(yīshí)冷暖。市中区民政局在区委、区政府坚强领导下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基本生活救助、专项社会救助、急难救助为主体,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,持续完善分层(fēncéng)分类社会救助体系,困难群众的获得感(gǎn)、幸福感更强。
聚焦扩围增效,兜牢基本(jīběn)民生保障底线。
坚持品牌引领改革创新。聚焦困难群众需求,打造“榴暖万家”社会救助品牌,荣获2025年度全省社会救助品牌推介(tuījiè)。从队伍(duìwǔ)建设、宣传渠道、数字赋能、服务供给(gōngjǐ)等方面发力,构建全面高效社会救助格局。持续开展“困难群众救助·集中帮办日(rì)”活动(huódòng),今年已开展55场次,发放资料2190份,接受咨询380人次,解决急难(jínàn)问题7例。
及时足额发放救助(jiùzhù)(jiùzhù)补助资金。今年,市中区城乡(chéngxiāng)低保标准为941元、824元,城乡特困人员基本(jīběn)生活标准为1255元、1072元。截至目前,全区共(gòng)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063人、城乡特困人员863人,新认定刚性(gāngxìng)支出困难家庭成员6人,年内实施临时救助420人次,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012.7万元,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
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。积极落实社会救助(jiùzhù)“三主动”工作机制,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,加大部门联动,实现与残联、教育、人社、卫健、医保等(děng)10个部门数据共享(shùjùgòngxiǎng),按照“预警响应(xiǎngyìng)-线下核实-分类推送(tuīsòng)-及时处置-结果反馈”的流程,对符合基本生活救助条件的,及时纳入低保等救助范围(fànwéi),形成了“一户一条闭环救助链”。今年摸排重点数据1627人,纳入救助保障66人。
提升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。举办全区社会救助领域服务质效提升培训(péixùn)班,参训范围到村(居)民政协理员,对(duì)低保、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救助政策(zhèngcè)进行培训解读,确保各项救助政策精准落实。组织开展社会救助政策答题活动,提高(tígāo)镇街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。制发社会救助政策二维码并同步(tóngbù)链接“爱山东”APP,对12个部门37项救助帮扶政策集成宣传(xuānchuán),实现社会救助政策扫码知晓、救助申请(shēnqǐng)在线办理。
聚焦(jùjiāo)特殊群体,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实施。
聚力提高孤困(gūkùn)儿童关爱(guānài)服务水平(fúwùshuǐpíng)。全面落实困境(kùnjìng)儿童生活保障(bǎozhàng),今年已为620名孤困儿童发放补贴323.27万元。开展(kāizhǎn)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,摸排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589人,引导志愿者、专业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关爱服务。深化拓展“1+E+N”困境儿童保护模式,实施“市中(shìzhōng)有爱·童行未来”“榴香沁心 枣爱护童”等儿童关爱服务项目(fúwùxiàngmù),积极组织开展儿童福利保障和救助保护宣传月活动,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保护的浓厚氛围。
聚力提升困难(kùnnán)老人保障服务(fúwù)(fúwù)水平。建立健全为困难老年人购买(gòumǎi)居家养老服务制度,优化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和(hé)委托(wěituō)服务,鼓励引导社会力量(lìliàng)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服务,持续开展“物质+服务”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,推动社会救助由资金救助、实物救助向服务救助拓展。聚焦特困人员实际需求,为721名分散供养(gòngyǎng)特困人员和160名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,为460户失能特困老人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。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,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80%,持续构建15分钟幸福享老圈。
聚力(jùlì)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。精准发放(fāfàng)残疾人两项补贴(bǔtiē),同区残联建立信息(xìnxī)共享机制,充分整合部门间数据资源,定期开展数据汇总、核查比对,主动发现需救助的困难群众,规范和强化告知、申请、停发(tíngfā)、续发等过程管理(guǎnlǐ),今年为1.12万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888.29万元。同枣庄(zǎozhuāng)农商银行联合,对残疾人困难群体补贴发放推送短信提醒。深化“精康融合”三年行动,构建“1266”精康融合服务体系,打造“光明之星—康复星”服务站,盘活(pánhuó)用好“智慧社区”评估网(wǎng)、“好商量+网格化”服务网,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“六支服务队伍”,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精康服务。
聚焦救助模式(móshì),促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。
健全“党建+救助(jiùzhù)”工作(gōngzuò)机制。强力推动党建与救助工作深度融合,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工作机制,构建起区(qǐqū)(市(shì))、镇(zhèn)(街)、村(居)三级联动工作体系,在全区11个镇(街)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“一门受理、协同办理”综合服务窗口,在170个村(居)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,并发动党员(dǎngyuán)、社区(shèqū)工作者、热心群众等力量,参与走访摸排,拓宽救助政策宣传渠道,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、受助及时。
加大部门(bùmén)联动力度。树立整体(zhěngtǐ)救助(jiùzhù)(jiùzhù)(jiùzhù)理念,部门联动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。对已纳入救助范围的,重点监测相关救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;对未纳入救助范围且符合条件的,按照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,由相关职能部门分类提供低保救助、临时救助、医疗(yīliáo)救助、教育救助、住房救助、就业救助、受灾人员救助等救助帮扶。
探索“慈善(císhàn)+救助”工作模式。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(zhōng)的作用,畅通慈善力量参与(cānyù)社会救助渠道(qúdào),将政府救助无法覆盖或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(gèrén)及时推送至慈善组织,给予慈善帮扶,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。今年以来,通过“慈善+救助”已帮扶困难群众1556人,支出善款40万元。
闪电(shǎndiàn)新闻记者 刘聪聪 报道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